H3C S5850系列数据中心交换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华为2200 v3产品彩页 H3C S5850系列数据中心交换机

H3C S5850系列数据中心交换机

2024-01-17 2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灵活的端口组合

H3C S5850-54QS交换机主机支持固化48个千兆电,4个万兆光和2个40GE端口,提供高性价比端口组合,实现较低成本的数据中心互联方案,满足用户1:1无收敛网络部署需求;满足中小型数据中心网络接入或中小园区网络核心部署需求,以及对于光电混合组网的配置需求。支持前面板出口,布线灵活方便。

IRF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

* 面对数据中心统一交换架构的应用需求,S5850系列交换机支持IRF2(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技术,将多台设备虚拟化为一台逻辑设备,在扩展性、可靠性、整体架构和可用性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 扩展性:IRF2技术允许交换机利用互联电缆实现多台设备的扩展;具有即插即用、单一IP管理,同步升级的优点,同时大大降低系统扩展的成本。

* 可靠性:通过路由热备份技术,在整个IRF2组内实现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所有信息的冗余备份和无间断的三层转发,极大的增强了IRF2组的可靠性和高性能,同时消除了单点故障,避免了业务中断。

* 分布性:通过分布式链路聚合技术,实现多条上行链路的负载分担和互为备份,从而提高整个网络架构的冗余性和链路资源的利用率。

* 可用性:通过标准的万兆以太网接口实现智能弹性架构,可以根据需求分配业务带宽和系统连接带宽,合理分配本地流量与上行流量;不仅可以实现机架内、跨机架,甚至跨区域的远距离智能弹性架构。

丰富的数据中心特性

* 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是一种创新的网络架构体系。其核心技术Openflow通过将网络的控制层和数据转发层进行分离,大幅简化了网络的管理及维护难度,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S5850可以配合多个Openflow controller 实现SDN方案。

灵活的风道方向选择

为了更好的配合数据中心的风道设计,H3C S5850系列交换机为用户提供了更灵活的风道方案,在实现前后风道的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风扇框来实现不同的风向(从前往后或者从后往前)。

丰富的QoS策略

H3C S5850交换机支持L2(Layer 2)~L4(Layer 4)包过滤功能,提供基于源MAC地址、目的MAC地址、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TCP/UDP端口号、协议类型、VLAN的流分类。

多重可靠性保护

* H3C S5850系列交换机具备设备级和链路级的多重可靠性保护。采用过流保护、过压保护和过热保护技术,支持可插拔的冗余电源模块,也就是说可以根据实际环境的需要灵活配置交流或直流电源模块,此外整机还支持电源和风扇的故障检测及告警,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自动调节风扇的转速,这些设计使设备具备了很高的可靠性。

* 除了设备级可靠性以外,S5850还支持丰富的链路级可靠性技术,比如VRRPE等。当网络上承载多业务、大流量的时候也不影响网络的收敛时间,保证业务的正常开展。

出色的管理性

* H3C S5850系列交换机支持丰富的管理接口,例如Console口、Mini USB口、USB口以及两个带外管理电口。

* 支持SNMPv1/v2/v3(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可支持业界的通用网管平台以及iMC智能管理中心。支持CLI命令行,Telnet、FTP,并且支持SSH2.0、SSL等加密方式,使得管理更加安全。

* 支持标准的Netconf接口,提供了一种可编程的、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的方法。使得它在第三方软件的开发上非常便利,满足了用户对设备在开放性和灵活性上的需求。

* 支持sFlow功能,可以对报文进行精细化统计,支持SPAN/RSPAN/ERSPAN镜像和多个镜像观察端口,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以采取相应管理维护措施,使原本不可见的网络业务应用流量变得一目了然,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网流分析报表,帮助用户及时优化网络结构,调整资源部署。

完善的安全控制策略

* H3C S5850交换机支持AAA,RADIUS认证,支持用户帐号、IP、MAC、VLAN、端口等用户标识元素的动态或静态绑定;支持配合H3C公司的iMC平台对在线用户进行实时的管理,及时的诊断和瓦解网络非法行为。

* H3C S5850交换机提供增强的ACL控制逻辑,支持大容量的入端口和出端口ACL,并且支持基于VLAN的ACL下发,在简化用户配置过程的同时,避免了ACL资源的浪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